随着社会发展与生活水平提升,我国慢性病老年患者已突破1.8亿人,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等疾病如同“隐形枷锁”,长期困扰着他们的生活。对于这类无法彻底治愈、需长期管理的疾病,科学专业的护理不仅是控制病情的关键,更是提升生活质量、延缓功能衰退的核心保障。
无锡国济护理院凭借“医疗 + 护理 + 康复”一体化服务模式,为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从病情监测到生活照料的全流程解决方案,让患者在专业守护下,实现“与疾病和平共处”的高质量生活。
一、读懂慢性病
慢性病作为非传染性疾病的总称,其“难治愈、长病程”的特性,决定了护理工作需要贯穿患者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。它的主要危害有:
①病因复杂:发病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;
②起病隐匿:潜伏期较长,没有明确起病时间;
③病程较长:随着疾病发展,表现为功能进行性受损或失能;
④难以治愈:疾病一旦发生,表现为不可逆转,很难彻底治愈;
⑤预后较差:疾病后期致残率和致死率高,已经成为全球死亡与疾病负担的主要病因。
这些特性意味着,慢性病护理不是“一次性任务”,而是需要患者、家属与医护人员共同参与的“长期战役”。
二、慢性病护理的六大核心要点
1.科学饮食
饮食是慢性病管理的基础,需根据疾病类型**调整:高血压患者,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 5 克以内,减少腌制食品、加工肉(如香肠、培根),多吃芹菜、菠菜、海带等富含钾元素的食材;糖尿病患者,遵循 “低糖、低脂、高纤维” 原则,用杂粮饭替代精米白面,避免含糖饮料与甜点,同时定时定量进餐,防止血糖大幅波动;冠心病患者,减少动物内脏、油炸食品摄入,增加深海鱼(如三文鱼、鳕鱼)、坚果(如核桃、杏仁)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,保护心血管。此外,所有慢性病患者都需注意“少食多餐”,避免暴饮暴食加重器官负担,若存在咀嚼或吞咽困难(如脑卒中后遗症患者),可将食物制成软烂的泥状或糊状。
2.规律运动
运动需兼顾“安全性”与“有效性”,避免盲目锻炼加重病情:选择合适项目,高血压患者适合散步、太极拳等温和运动;糖尿病患者可在餐后 1 小时进行快走,帮助控制血糖;关节不适者可尝试游泳、坐姿瑜伽,减少关节压力;控制运动强度,以“运动后不心慌、不气短”为标准,每次运动 30 分钟左右,每周 3-5 次即可,避免高强度运动诱发心梗、低血糖等风险;特殊注意事项,血糖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,运动前需携带糖果;高血压患者避免在清晨血压高峰期(6-10 点)运动,防止血压骤升。
3.病情监测
定期监测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的关键,不同疾病需重点关注,如高血压患者,每天早晚各测 1 次血压,记录测量时间、数值,若出现血压持续高于160/100mmHg 或头晕头痛,需立即就医;糖尿病患者,空腹血糖、餐后 2 小时血糖需定期监测,血糖控制不稳定者可每天测量,稳定后每周测 2-3 次,同时每 3 个月检查 1 次糖化血红蛋白,评估长期血糖水平;冠心病患者,关注胸闷、胸痛发作频率,若出现胸痛加重、持续时间延长,需警惕心梗风险,及时就医。
4.规范用药
慢性病患者需长期服药,“漏服、错服、擅自停药” 是常见误区,需注意。
5.心理关怀
慢性病患者易出现焦虑、抑郁等情绪,不良情绪会进一步加重病情,主动倾听患者的感受,避免说 “你别想太多”“这点病不算什么” 等话,而是用 “我陪你一起面对”“我们一起想办法” 给予支持。
6.生活护理
对于失能、半失能的慢性病患者,生活护理需关注 “防并发症、保舒适”:预防褥疮,长期卧床患者需每 2 小时翻身 1 次,保持床铺干燥整洁,在骨突部位(如臀部、脚踝)垫软枕,若出现皮肤发红、破损,需及时处理;口腔护理,无法自行刷牙的患者,家属需每天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 2 次,防止口腔感染;保暖与防护,高血压患者冬季注意保暖,避免寒冷刺激导致血压升高;糖尿病患者需保护足部,穿宽松透气的袜子,避免赤脚走路,防止足部受伤后难以愈合(糖尿病足)。
在无锡国济护理院,慢性病照护从来不是 “只管病情不管人”,而是从生活细节到精神需求,给予患者全方位关怀。对于失能、半失能的慢性病患者,护理人员会提供 “一对一” 生活照料 —— 每天协助患者洗漱、擦身、更换衣物,保持个人卫生;为卧床患者每 2 小时翻身一次,在骨突部位垫软枕,预防褥疮;对于咀嚼困难的患者,会将食物制成软烂的泥状或糊状,喂食时控制速度,避免呛咳。许多患者家属表示:“把老人交给这里,比我们自己照顾得还细致,再也不用半夜担心老人翻身、呛咳的问题了。”
无锡国济护理院还定期组织适合慢性病患者的文娱活动:书法绘画课、手工制作、健康知识讲座、节日联欢等,让患者在参与中丰富精神生活。比如每月举办的 “健康分享会”,会邀请病情控制良好的患者分享经验,让其他患者看到 “慢性病也能好好生活” 的希望;春节、中秋等传统节日,还会组织家属陪伴活动,让患者在团圆氛围中感受温暖,缓解 “想家” 的情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