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无锡国济护理院,每天都上演着无数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相关的温暖故事。这里的照护团队深知,面对认知功能逐渐衰退的老人,单纯的医疗护理远远不够,更需要基于科学认知与人文关怀的沟通技巧。结合院内照护实践,我们提炼出四大“暖心法则”,让每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都能在理解与尊重中,安享有质量、有尊严的晚年生活。
法则一:慎让老人做选择 —— 减少决策压力,守护从容日常
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前额叶皮层受损,导致决策能力下降、短期记忆障碍,简单的 “是或否” 都可能成为沉重负担。在无锡国济护理院,照护团队从不让老人陷入 “选择困境”,而是以温和且坚定的引导,帮他们卸下决策压力。
早餐时,护理员不会问 “您想吃什么?”,而是端上准备好的两种主食,轻声说:“张阿姨,今天有您爱吃的小米粥和菜包,咱们先吃粥好不好?”;需要回房间休息时,也不会纠结于“您现在想回去吗?”,而是自然地搀扶老人:“李爷爷,外面有点凉了,咱们回房间歇会儿,我给您泡杯热茶。”
曾有位刚入院的王伯伯,因家人此前常让他自主选择“要不要吃药”“要不要散步”,导致他频繁陷入焦虑 —— 一会儿说“要吃”,转身就忘记;一会儿说“想散步”,刚起身又摇头拒绝。入院后,护理团队调整沟通方式,用“咱们该吃药啦,吃完药去花园看看新开的月季”替代提问,王伯伯的抗拒情绪明显减少,逐渐适应了院内规律生活。
当然,“减少选择”不代表“剥夺选择”。护理院会在老人能力范围内,提供极简单的二选一选项,比如“穿蓝色袜子还是灰色袜子”“下午听评弹还是看老电影”,既避免认知负担,又保留老人的自主感与尊严。
法则二:不轻易否定老人 —— 接纳认知世界,留存情感联结
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的记忆里,可能藏着 “错位的时空”:他们或许会把护理员认成多年前的邻居,会说 “想回老房子”(其实早已搬离),甚至会提起已故的亲人。在无锡国济护理院,照护团队从不会急于纠正这些 “错误”,而是选择走进老人的认知世界,用接纳代替否定,用共情守护情感联结。
78 岁的陈奶奶常对着窗外念叨“要等老伴来接我”,而她的老伴已去世 5 年。每当这时,护理员不会说“爷爷已经不在了,您现在在护理院”,而是坐在她身边,轻声问:“奶奶,爷爷以前接您的时候,是不是总给您带糖呀?您还记得他**穿的那件中山装吗?” 陈奶奶的眼神会瞬间柔和,开始絮絮叨叨地讲起年轻时的往事,焦虑情绪也随之消散。
护理院的康复师在教老人做手部训练时,也遵循 “接纳优先” 原则。有位吴爷爷总把 “握球” 说成 “抓苹果”,康复师不会纠正 “这是训练球,不是苹果”,而是顺着他的话说:“吴爷爷,咱们‘抓苹果’的时候,手指要用力哦,就像您以前在老家摘苹果那样!” 原本抗拒训练的吴爷爷,反而主动配合,训练效果事半功倍。
正如院内心理辅导师所说:“老人或许记不清事实,但能感受到态度。否定会让他们困惑、挫败,而接纳能让他们安心 —— 我们要的不是‘正确的事实’,而是‘温暖的当下’。”
法则三:巧妙转移注意力 —— 化解当下困境,点亮情绪微光
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可能会突然陷入执念:比如固执地要找 “丢失的存折”,反复说 “要去接孩子放学”,或是抗拒洗漱、服药。此时,生硬劝说往往适得其反,而无锡国济护理院的照护团队,擅长用 “转移注意力” 的艺术,将老人从焦虑中拉出,带他们走进平静的 “记忆花园”。
院内有位赵爷爷,曾因想念远在外地的孙子,执意要出院 “去学校接孩子”,情绪激动时甚至要拔输液针。护理员发现赵爷爷喜欢下棋,便赶紧拿出象棋,笑着说:“赵爷爷,您上次跟张爷爷下棋还没分出胜负呢,他刚还问我您什么时候有空,咱们先下一局,等会儿我帮您给孙子打视频电话好不好?” 赵爷爷的注意力瞬间被象棋吸引,情绪渐渐平复,后续也顺利配合了护理工作。
这种方式,就像给迷路的孩子指一条开满鲜花的路 —— 不指责 “走错方向”,只用心陪伴他们感受当下的美好。
法则四:不问老人 “我是谁”—— 规避记忆测试,维护生命尊严
“您还记得我是谁吗?” 这是很多人面对阿尔茨海默病老人时,会不自觉说出的话。但在无锡国济护理院,这条“禁忌”被严格遵守 —— 因为照护团队深知,这种“记忆测试”,只会让老人陷入焦虑与自责,伤害他们的尊严。
刚入院的刘奶奶,初期认不出常来探望的女儿,女儿每次都急着问:“妈,我是您女儿啊,您怎么不记得我了?” 刘奶奶每次都愧疚地流泪,甚至不愿见女儿。护理团队发现后,建议女儿改变沟通方式:“妈,我来看您啦,今天给您带了您爱吃的桃酥,咱们一起尝尝好不好?”渐渐地,刘奶奶不再因“记不住”而自责,反而期待女儿的探望,偶尔还会主动说:“你上次带的桃酥真好吃。”
护理员与老人相处时,也会主动“自我介绍”,而非等待老人回忆。“王爷爷,我是小吴,今天轮到我照顾您,咱们先洗漱,再去吃早餐好不好?”“李阿姨,我是小张,您昨天说想看老电影,我今天把片子带来了。” 这种方式,既避免了“答不上来”的尴尬,又让老人感受到被重视、被关爱。
有次,护理员小周被 85 岁的郑爷爷叫成 “侄儿”,小周没有纠正,而是笑着说:“是啊,叔,我来陪您说说话,您上次跟我说的老家趣事,还没讲完呢。” 郑爷爷开心地聊了很久,第二天虽然又把小周认成了 “邻居家的孩子”,但看到小周时,依然露出了亲切的笑容。
无锡国济护理院始终坚信:照护阿尔茨海默病患者,重要的不是 “被记住”,而是 “每一次相处都充满温暖”。记忆会褪色,但爱与尊严,能在每一个细节里闪闪发光。
在无锡国济护理院,这四大暖心法则不是生硬的 “规定”,而是融入日常照护的 “习惯”—— 是早餐时温和的引导,是聊天时耐心的倾听,是烦躁时巧妙的转移,是相处时尊重的陪伴。我们深知,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世界或许逐渐模糊,但他们对爱与尊严的渴望从未消失。未来,无锡国济护理院将继续以科学为基、以温情为翼,为每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,搭建一座通往温暖与尊严的桥梁,让他们在生命的晚年,依然能感受到世界的温柔与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