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 3 点左右的无锡国济护理院,护工刘淑先俯身观察老人的呼吸,再小心翼翼地托起老人的腰背,配合着口令 “大爷咱们翻个身,别压着这边皮肤”,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月光。这样的翻身,他每晚要给失能老人做几次,只为预防可能出现的一小块褥疮。
而这样的场景,只是无锡国济护理院护工 24 小时照护里的一个片段。对无数失能老人家庭来说,“照护”从来不是简单的“喂饭、穿衣”,而是藏着太多“自己搞不懂”的难题:怕夜里没及时翻身生褥疮,怕喂饭时呛咳引发危险,怕老人情绪低落却不知怎么疏导…… 但在无锡国济护理院,护工们把这些“难”,变成了日复一日的“细”。
那些家属“搞不懂”的难,护工用专业接住了
张阿姨的母亲失能后,她曾辞掉工作在家照护,却很快被现实打垮:“夜里不敢睡沉,总怕妈妈翻身摔下来,可还是有次没注意,妈妈的后背磨红了一大片;喂米糊时更紧张,一次呛咳让妈妈半天喘不上气,我吓得手都抖了。”
这正是很多失能家庭的缩影——想好好照顾,却缺专业、缺精力、缺经验。但在无锡国济护理院,护工们的照护里藏着“看不见的专业”:帮老人翻身时,会先用软枕垫好侧腰和腿部,避免关节受压,动作既稳又轻;哪怕是给老人擦身,也会根据皮肤状态选温和的清洁用品,褶皱处轻轻蘸拭,怕摩擦伤了脆弱的皮肤。
“之前我总担心妈妈没人好好管,直到看见护工小王给妈妈剪指甲,特意用圆头剪刀,剪完还轻轻磨光滑,比我想得还细。” 来探望的刘先生说,现在他不用再揪着心上班,“知道有人比我还懂怎么照顾妈妈,踏实多了。”
不只是“照顾身体”,更要“暖到心里”
失能老人的难,不只有身体上的不便,还有心里的“空”。78 岁的王大爷刚来时,总对着窗外发呆,不爱说话,护工陈姐发现后,每天都跟他聊些“家常”:“大爷您年轻时是不是也爱看电视?咱们打开电视机一起看看电视?”慢慢的,王大爷开始愿意开口,有时还会主动跟陈姐说“今天想吃点面条”。陈姐说:“照顾老人不能只看身体,得知道他们心里想啥。有的老人怕给人添麻烦,不舒服也不说,得我们多观察、多陪聊,才能让他们觉得‘不是一个人’。”
在无锡国济护理院,护工们的照护从来不是“完成任务”:会记住老人爱吃的菜;会在老人情绪低落时,坐在床边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。这些“额外”的用心,让很多老人把护工当成了“家里人”。
没有惊天动地的承诺,只有“24 小时在线”的守护;没有华丽的辞藻,只有“把老人当家人”的真心。无锡国济护理院的护工们,用专业化解照护难题,用温暖填补心里空缺,让失能老人不再“难”,让家属不再“愁”。这份藏在细节里的照护,或许就是无数失能家庭正在寻找的“定心丸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