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无锡国济护理院的日常照护工作中,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疑问:同样是高龄老人,照护老年痴呆(阿尔茨海默症)患者,和照护普通慢性病老年患者,到底有什么不一样?事实上,老年痴呆患者因认知功能进行性退化,照护需求远超“基础生活照料 + 医疗护理”,更需要针对性的认知干预、情绪疏导与安全防护。

一、照护核心不同:从满足需求到预判与引导
普通老年患者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)的照护核心,多是满足明确需求—— 比如按时提醒服药、准备符合饮食禁忌的餐食、协助完成日常活动,患者能清晰表达自身感受(如“我头晕”“我想吃粥”),照护者可根据需求**响应。
但老年痴呆患者因认知退化,往往无法清晰表达需求,甚至意识不到自身需求(如口渴却不会说、想上厕所却记不清位置),照护核心需转变为“主动预判 + 科学引导”。在无锡国济护理院,我们会为每位老年痴呆患者建立“生活习惯档案”,记录其日常饮水、如厕、休息的规律,提前主动提供服务(如每 2 小时提醒饮水、固定时间引导去卫生间);同时通过观察细微动作(如频繁摸口袋可能是想找东西、坐立不安可能是身体不适),预判潜在需求,避免因患者无法表达而忽视健康风险。
二、安全照护:从基础防护到全场景风险管控
普通老年患者的安全防护,多集中在防跌倒、防意外—— 比如安装扶手、避免地面湿滑、提醒远离危险区域,患者具备基本安全意识,能配合照护者的提醒。
而老年痴呆患者因记忆混乱、判断力下降,安全风险贯穿生活全场景,需“全流程管控”。在无锡国济护理院,我们的安全防护更细致:
空间改造上,除了基础防滑、防碰撞,还会移除所有可能引发混淆的物品(如相似包装的日用品、非日常使用的电器),避免患者误拿误用;
物品管理上,药品、刀具等危险品不仅要收纳上锁,还要避免出现在患者视线中,防止其因 “好奇” 或 “记忆偏差”(如误将药片当糖果)引发危险。

三、沟通方式:从正常交流到适配认知水平
与普通老年患者沟通,可正常交流病情、生活安排,只需注意语速放缓、语气亲切,患者能理解并回应照护者的指令(如“明天要去做体检,今天早点休息”)。
但与老年痴呆患者沟通,需完全“适配其认知水平”,避免因信息复杂引发焦虑或抵触。无锡国济护理院的照护团队总结出专属沟通原则:
不用“否定式” 语言:患者记错事情(如说 “今天是过年”),不纠正 “你错了”,而是顺着话题引导(如 “是啊,过年很热闹,我们今天也吃点好吃的”),减少冲突;
不用“复杂指令”:避免说 “先去洗手,再过来吃饭”,而是拆分成单个动作(如 “我们先去洗手哦”,洗完后再引导 “现在去吃饭啦”),降低理解难度;
多靠“非语言沟通”:患者语言表达能力下降时,通过微笑、握手、轻拍肩膀等肢体动作传递关怀,用旧照片、熟悉的老歌唤醒记忆,比单纯语言交流更有效。
四、情绪照护:从常规安抚到化解认知相关焦虑
普通老年患者的情绪问题,多与病情、孤独感相关(如因生病烦躁、因子女不在身边低落),通过倾听、陪伴即可有效安抚。
而老年痴呆患者的情绪波动,多与“认知混乱”直接相关——比如因记不起家人而恐惧、因找不到房间而焦虑、因怀疑“东西被偷”而愤怒,需要针对性化解。在无锡国济护理院,我们会:
建立“熟悉感环境”:房间摆放患者熟悉的物品(如旧钟表、常用的茶杯),减少因环境陌生引发的不安;
及时“转移注意力”:患者情绪激动时,不纠结于“讲道理”,而是用其感兴趣的事转移注意力(如 “我们去浇浇你喜欢的花吧”“一起听首你爱唱的歌”);
给予“确定性回应”:患者反复问同一个问题(如 “子女什么时候来”),不敷衍 “说了很多遍了”,而是每次都温和回应(如“他们周末会来看你,我们今天先一起做手工”),用稳定的态度缓解其不安。

无锡国济护理院始终秉持“专业守护、温情照护”的理念,为每一位老年痴呆病患者定制个性化干预方案,与家属共同努力,为患者的晚年生活增添更多温暖与尊严。
若您或家人正面临老年痴呆病的困扰,欢迎随时咨询无锡国济护理院,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指导与支持。
微信扫码咨询






苏公网安备 32021302001002号